通识学院举办“博雅教育与人文智性”青年圆桌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1日 10:01 作者: 浏览:

为汇聚学界嘉宾与师生力量,深入探讨博雅教育实践路径与人文智性培育方向,推动艺术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学术交流深化。2025年10 月 18 日,通识学院围绕“博雅教育与人文智性”主题,举办青年圆桌研讨会。活动邀请到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陈志峰副教授、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王怡潇副教授、天津商业大学艺术学院马草教师(中国社科院博士后)担任嘉宾,我校俞方洁副教授主持,通识学院书记钱和平,设计学院易欣老师,人文、英语、体育等教学部青年教师共同参会。

会上,钱和平书记首先致辞,围绕 “艺术院校如何实现博雅教育与人文智性的深层互动” 提出三点核心见解:一是明确博雅教育与人文智性对更新师生知识坐标系、打破认知框架的关键作用,强调其深度直接决定大学学术思想高度;二是呼吁教育者承担 “学术沃土培育者” 角色,主动打破学科边界,让博雅素养如 “盐溶于水” 般自然融入专业教学;三是倡导教师在深耕专业的同时,积极参与高质量对话,共建活力十足的对话型学术共同体。随后,易欣代表课程团队介绍设计学导论课程,指出课程应“服务于学生而非让学生被动适应”,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业发展方向,通识学院三个教学部的教师代表全面介绍了各教学部的建设与发展成果,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实践基础。

在分享环节,各位嘉宾结合自身教学研究经验展开深度交流:陈志峰以《篆刻赏析与实践》主题课程为例,针对非专业学生对纯理论课程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低的问题,提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动手能力”的课程调整思路,并介绍了“一对一指导”的教学形式,确保每位学生的参与感;王怡潇从专业沿革、师生情况、师资队伍三方面,介绍了青海民族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工艺美术(唐卡)的建设情况,强调该专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传统与创新并重” 的培养模式,并结合个人学术经历为传统民族艺术在高校的教学形式提供经验参考;马草聚焦美术史教学痛点,围绕 “如何提升艺术理论课抬头率与课堂吸引力”“如何缩减师生距离感” 两个核心问题,提出“让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在场者” 的教学策略,尤其强调引入实物教具的重要性,助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感受。自由讨论环节,参会教师围绕个人发展、各教学部教学情况、基础设施建设等话题深入交流。

本次活动的举办,为通识学院搭建了跨校、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既汇聚了学界前沿经验,也促进了院内师生的思想碰撞,为后续深化博雅教育实践、提升人文智性培育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文:通识学院  陈兴/邹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