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通识学院简介

通识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40年,最初以共同课教研组的形式存在,隶属于教务处。1999年,为了更好地整合和优化人文艺术理论、英语和体育本科课程的教学资源,学校将上述课程分离出来,成立了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公共课部2019年,公共课部更名为通识学院。

学院下设人文艺术、英语、体育三个教学部。承担全校本、硕、博三层次教学任务,覆盖人文、艺术理论、英语、体育四大课程板块公共必修选修课。同时,学院还负责第二课堂策划、校园文化建设及新老校区体育场地与设施日常管理,形成 教学主导、活动赋能、后勤保障三位一体育人服务体系。

学院现有管理工勤人员6人,专任教师37。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1人、副教授21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获重庆市人才称号3

学院确立体魄与精神共育的全人教育理念,以“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为行动纲领,通过“古今融通、中西贯通、艺理兼通”三维锻造体系和跨学科协作、课内外一体化育人机制,致力于培养具有国家认同、国际视野、人文素养、批判思维、审美能力和健康身心的艺术人才。

学院持续开展教师能力提升长效机制的建设,近年来,学院教师在教学比赛中屡获殊荣,荣获全国性比赛奖项近10个,获得地方或部委项及荣誉称号近40个。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30册,主持承担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共计40项,其中国家项目7项。

办学特色

多元课程体系的建构:学院秉持全人教育理念,持续构建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知识养成三位一体,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交叉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多维互补,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双轨并重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古今融汇、中西贯通、艺理渗透的大视野、大格局、大艺术观,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和学术思维能力。

“+艺术的课程改革:立足学校艺术学科的专业背景,学院持续推动通识课程“+艺术改革,强调在课程教学中凸显学情针对性和专业特色性,鼓励教师在艺术的场域下探索课程教学的改革,打造模块分级选课、艺术通识融合、线上线下混合、经典文本阅读、学练赛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建设有一流课程国家级 1 门、省级5门。

四育并举的体育革新:学院坚持“育体、育智、育德、育心”的四育并举理念,构建了专项技能与日常锻炼、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体育教育体系。开设了越野行走、体育保健、篮球、乒乓球、网球等15门选项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习得1-2项运动技能,培育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现建有男女篮球、男女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校级运动代表队9支,轮滑社、羽毛球社、乒乓球社等体育社团8个。

动静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学院坚持以赛促学、以文化人,持续打造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活力校园,每年常态化举办运动会、体育文化节、操舞等各类赛事近600场次;建设人文校园,组织中国文化大讲坛32场,举办“艺语惊人诵写讲”大赛6届、外研社英语演讲比赛20届、写作比赛11届、阅读比赛8届、翻译比赛3届,综合比赛2届,短视频比赛1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性比赛奖励40余项,地方或部委奖励4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