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竞赛介绍
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是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大赛通过全面呈现、传播“美丽中国”新时代风貌,提高研究生创新与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社会担当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向世界积极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02 获奖简讯
2025年9月22日至24日,第三届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在黑龙江大学圆满落幕。我院研究生团队积极参赛、脱颖而出,共有 5 支队伍凭借扎实的设计功底与鲜明的创意理念成功晋级全国决赛,分别在风景园林设计与环境空间设计两大核心赛道展开激烈角逐。
经大赛决赛专家委员会严格评审,我院4支参与现场答辩的团队均以优异表现斩获一等奖,王平妤、郭龙、杨吟兵、赵一舟4位老师获评“优秀指导教师”;此外,另有11件参赛作品分别荣获二等奖与三等奖,充分彰显了我院在研究生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领域的扎实成果。最终,经过决赛专家委员会评审,共4个作品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其他8个作品获得了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03 作品展示
风景园林赛道


01 作品奖项:风景园林设计赛道一等奖
作品名称:圣-俗之间—主客共享的川西嘉绒藏族文化景观创新建构
团队成员:邓瑞娴、李梦桐、郭靖含
指导老师:王平妤
作品介绍:本建构位于川西丹巴县中路藏寨聚落核心区,以川西藏羌走廊中嘉绒藏族的精神信仰与民俗生活的共生为脉络,构筑传统文化体验性综合景观线路:通过实地考察,梳理整合当地朝圣步道,串联沿线民居、构建公共场所、创新遗址利用,从而引导、放大世俗聚居生活与地方信仰-神山圣域的空间与意义联系。在景观手法上,围绕当地神山精神图腾,通过对碉楼、锅庄、院落等民俗文化元素的继承与转译,建立节点与神山间的精神联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景观与精神的对话。


02 作品奖项:风景园林设计赛道三等奖
作品名称:风起田间,乡境共生——乡土智慧引导下的西南山地聚落农田生产性
团队成员:苟龄尹、徐晓慧、李创、周泳伶
指导老师:任洁、李建伟
作品介绍:本设计以“乡土智慧”为灵魂,聚焦于生态脆弱的西南山地。作品深入挖掘当地聚落适应西南地区地形,设计并非简单复制传统,而是将其转译为现代语境下的生产性景观语言。通过耦合农田生态格局、适应生产性景观、植入生产性建筑、,将生产、生态与生活空间重新编织。不仅提升了农田的生物多样性与经济韧性,更使聚落成为一座“活态博物馆”,让乡土智慧在风起云涌的田间得以传承与新生,最终实现人与自然深度的“乡境共生”。


03 作品奖项:风景园林设计赛道三等奖
作品名称:山石起筑—丹巴县中路乡嘉绒藏族“三界空间”再生计划
团队成员:赵泉宇、侯雨欣、梅思雨
指导老师:祁润钊
作品介绍:以中路乡的景观特征为切入点,系统解析其地理、生态、文化与聚落空间的结构与功能,进而构建村落景观的优化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当地居民与游客的景观体验品质。


04 作品奖项:风景园林设计赛道三等奖
作品名称:云上丹巴·转山原乡---墨尔多神山与青稞梯田间的藏寨景观叙事及旅游体系设计
团队成员:肖淋、熊梦晓、陈帅
指导老师:祁润钊
作品介绍:本设计以中路藏寨“青稞梯田”与“墨尔多神山”构成的"云上原乡”为核心载体,沿转山朝圣路径,通过“文化符号转译 +生态技术植入+社区空间共建”,在尊重村落原有格局、生态基底与历史建筑的前提下,构建兼具文化深度与旅游活力的传统聚落再生体系。
环境空间设计赛道

01 作品奖项:环境空间设计赛道一等奖
作品名称:风起巴渝·绿筑新境
团队成员:王鑫
指导老师:赵一舟、杨静黎
作品介绍:设计以风为引,以绿为脉,秉承传统肌理与乡土文脉,协同生态、生产与生活空间的融合发展,以气候适应性营建智慧为核心,探索提升巴渝古镇宜居宜业、健康舒适的绿色创新方案,赓续人、建筑与气候共生共适的可持续未来。


02 作品奖项:环境空间设计赛道一等奖
作品名称:凝影-西溪宋韵中茶空间的光影意境构造
团队成员:刘吉平
指导老师:杨吟兵
作品介绍:设计落址杭州西溪湿地,以“影”为灵思,暗合“光非独明,影非独暗”的哲思内核,深植宋式美学底蕴。“实以虚显,虚以实生”的辩证贯穿始终,将江南茶事与太湖石、山水卷等本土元素抽象为粒子,以方矩线条藏于墙窗。这些构件既是光的通道,亦是景的画框:实体缝隙引光线入室织就光影,墙窗框入苍穹让天空成茶席间可品之景。实体托出光影天景之虚,虚景又衬出构件肌理之实,“凝影”便从抽象概念落地为可感的宋式茶境。


03 作品奖项:环境空间设计赛道一等奖
作品名称:铸艺为媒·沉铁唤光——重塑传统铁艺的沉浸式人文体验场域空间设计方案
团队成员:冉锋、骆宇辉
指导老师:郭龙
作品介绍: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审美,但铁艺文化却逐渐被边缘化。本设计提议打造一座融合传统与现代、理性与感性、现实与虚构的铁艺文创展销馆。通过独特的人文视角和美学体验,构建一个既神秘又富有仪式感、极简与艺术相结合的空间。设计灵感源自铁艺的坚硬质感,通过体块的穿插与交织,形成多个“分镜”场所,构建空间之间的视觉与情感对话。同时,借鉴电影叙事方式,使情节在空间中自然流动,增强沉浸感和精神张力。该方案旨在消弭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的隔阂,让使用者在体验中产生共鸣,重新认识铁艺文化的独特价值与美学魅力。


04 作品奖项:环境空间设计赛道二等奖
作品名称:云际禾栖——以山林径、滨水径、田野径重塑自然体验的多维公园设计
团队成员:王铁晨、蒋杰龙、苟龄尹、梁茹冰、张巧鸿
指导老师:任洁、李建伟
作品介绍:方案致力于将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以山林径、滨水径、田野径三条慢行路线串联起公园内部与周边的大型绿地、山体、河流、田野等自然景观,进行系统连接为游客提供一个远离城市喧嚣,沉浸于乡村自然与文化氛围的理想之地,推动乡村旅游与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05 作品奖项:环境空间设计赛道二等奖
作品名称:岩问—在地性石隙重构中的民宿空间设计
团队成员:杨越越
指导老师:谭晖
作品介绍:武隆仙女山民宿设计根植于地域文脉,以在地性性灵魂:建筑形态呼应喀斯特峰峦与云雾,巧妙嵌入山体本地再生页、夯土、乌江石及碳化松木,共同编织出粗粝质朴的渝东南山地质感。通过运用智能技术转译自然基因,创造一个从物理形态到精神体验都与山体同频共振的栖居之所。

06 作品奖项:环境空间设计赛道二等奖
作品名称:烟火云巷-重庆城市更新社区商业市集改造
团队成员:李永祥、朱柃颖、龙馨雨
指导老师:黄洪波
作品介绍:本次设计将重庆火锅色彩融入商场市集,以复古与现代的交融为核心,打造独特的消费空间。设计灵感源于重庆老巷,通过架空廊桥与灯条的巧妙运用,强化空间层次与光影效果,营造神秘梦幻的氛围。同时,我们融合烟火市井与赛博朋克风格,既保留市井生活的原汁原味,又注入未来科技的活力,展现重庆的地域文化与时代气息。这一设计旨在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购物体验,引领商场市集进入全新的经营模式,为消费者与商家带来双赢的局面。



07 作品奖项:环境空间设计赛道二等奖
作品名称:烬处新生
团队成员:肖淋、陈帅、熊梦晓
指导老师:祁润钊
作品介绍:在城市转向存量发展、 产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 众多工业遗产面临拆除或废弃危机。 本设计以"连接 · 共轭为主题, 运用共轭理论融合功能、 文化、 人群与建筑等要素, 打造全新公共休闲场景。 设计中, 通过咬合、连接等手法保留工业设施历史痕迹, 以钢结构与玻璃架空连廊串联园区, 形成立体游览动线; 厂房改造借助咬合、 包含、 架空实现新旧空间融合与功能更新; 工业遗产少的区域经生态修复成绿地, 滨水区域修木栈道与亲水平台激周围。



08 作品奖项:环境空间设计赛道三等奖
作品名称:江岛渔歌——重庆忠县独珠村渡口空间再生设计
团队成员:何玥檬、程子倚
指导老师:黄红春
作品介绍:长江生态保护下,重庆忠县独珠村(千年江心岛渔村)面临文化传承断裂渔民身份消解与空间失序危机其濒危文化系统及东堡寨烽火台遗迹,与隔江宋元遗址构成独特景观。研究聚焦内陆渔村再生,以文化传承与渔民转型为目标,运用叙事性场景设计活化记忆元素,融入村民生活发展。提出“文居旅协同”更新模式,通过文旅深度融合,为“上岸”渔民赋能,实现生态-文化-社区协同共生。

09 作品奖项:环境空间设计赛道三等奖
作品名称:油菜·共生坊
团队成员:韩昊辰、牛森
指导老师:黄红春
作品介绍:选址重庆潼南区崇龛镇青岗村油菜花田核心区,以“西部基因·产业共生·大地课堂”为理念,打造集油菜采收、晾晒、干燥、脱粒、榨油与研学科普于一体的农服综合体。建筑顺应浅丘地势分层布局,采用回收青石基座、竹钢框架与掺入菜秆的夯土墙,结合耐候钢板立面诠释西部乡土肌理;核心空间通过“生产轴”(伸缩晾晒棚、余热干燥车间、模块化榨油线)与“教育环”(透明工艺走廊、榨油体验台、菜籽旅程展馆)双螺旋交织,实现真实生产与研学场景共生。创新融合光伏屋檐、雨水回收及菜壳燃料系统,屋顶覆土观景台呼应陈抟太极地景。建筑以可转换晾晒场(节庆市集模式)与村民共享设备机制,推动生态、产业、社群三重共生,成为西部花田中一座“从土地生长”的共生地标。


10 作品奖项:环境空间设计赛道三等奖
作品名称:非遗织韵·乡野聚落环境空间的文化传承营造
团队成员:刘玉佳、严卓睿
指导老师:黄红春
作品介绍:本设计以重庆市石柱县传统土家族民居“罗田大院”为空间载体,聚焦土家族刺绣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及其空间转译潜力。设计核心在于探索如何超越刺绣作为单纯装饰品的传统认知,将其独特的文化基因 如纹样母题“阳雀花”、“台台花”的象征寓意;精湛工艺:数纱、挑花、平绣等,以及蕴藏的深厚民族审美与生活哲学(如崇尚自然、祈福纳祥),转化为驱动空间活化与重塑的核心叙事语言和设计策略。

11 作品奖项:环境空间设计赛道三等奖
作品名称:场所·回声一工业记忆下的滨水公园设计规划方案
团队成员:白佳弋,表东周
指导老师:郭龙
作品介绍:作为抗战时期船舶工业遗存的核心区域,基地承载着重庆工业发展的红色记忆,是“两江四岸”战略中生态修复与历史叙事的双重载体。设计聚焦“织补生态、激活遗产”理念,保留旧船厂钢构骨架与船坞结构,改造为红色记忆展厅与船舶主题工坊;设置锈蚀船桅形态景观塔,呼应船舶工业历史;生态驳岸采用耐候钢格栅与锚链装置艺术,平衡防洪需求与工业符号的视觉叙事。

12 作品奖项:环境空间设计赛道三等奖
作品名称:云影水韵•山城流波-龙湖u城口袋公园景观设计
团队成员:卢子涵
指导老师:杨吟兵
作品介绍:以 “雾都” 独特气象与 “两江四岸” 灵动水文为灵感源泉,依托 “云” 的飘逸特质与 “水” 的镜面反射特性,重塑山城立体空间的独特基因。设计秉持 “轻介入・重叙事” 理念,巧妙运用水与云的设计语汇,结合智能交互技术,将零散破碎的场地打造成承载城市记忆、云雾与流水共生的沉浸式剧场,达成商业活力与生态静谧的动态和谐。借助 “云” 的柔和特质与 “水” 的联动效应,缝合城市中的碎片空间,让山城的雄浑诗意在有限空间里潺潺流淌,使龙湖 U 城口袋公园成为一部 “可读、可游、可感” 的当代城市山水长卷。
师生们凭借出色表现荣获佳绩,充分展现了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与环境艺术专业的综合实力与人才培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