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 游于艺

要闻动态

要闻动态

四川美术学院:服务航天强国建设 培育卓越设计人才

日期:2025-11-01 作者: 来源: 浏览量:

北京时间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发射现场 图源新华社)

本次载人飞行任务标识由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顾欣设计指导、2024级设计学研究生董恬主创设计完成。这是川美继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之后在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方面的又一喜讯。

两位设计师受邀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发射,亲眼见证了张陆、武飞、张洪章三位航天员穿着印有自己设计标识的宇航服飞向太空。发射成功后,现场的董恬同学和顾欣教授激动不已,分享了这份源自现场的震撼与自豪。

顾欣谈到:“发射的指令声响起后,火箭伴随着剧烈的轰鸣声腾空而起,现场也爆发出阵阵惊叹!由川美设计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发射任务标识,终于伴随着三名航天员升上天空,我们期待这次航天任务圆满成功,英雄早日凯旋!”

董恬说到:“亲历火箭发射的震撼现场,我们心潮澎湃,倍感荣光。衷心感谢本次标识征集活动,让我们的设计能随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一同远征星河。这份殊荣,必将激励我以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为创作导向,用更多优秀作品回报时代。”

本次航天标识设计包含多个任务,由学校党委常委、副院长段胜峰牵头,多名师生团队参与,历时一个月的集中创作与多轮打磨,产出并投稿80余件作品,共计4件作品入围网络投票环节,最终董恬同学与顾欣教授一同完成的设计作品被正式确定为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

学校历年来高度重视设计学科人才培养,在建设教育强国、航天强国的时代征程中,始终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战略定位,以“设计报国”为精神内核,构建起“战略牵引、价值铸魂、创新驱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将国之重器的战略需求转化为育人坐标,把航天精神的时代价值熔铸为教育基因,使产学研协同创新升华为育人生态,走出了一条扎根战略腹地、彰显中国智慧的设计教育创新之路,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卓越设计人才自主培养模式。

——以航天设计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培养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以及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对于设计类人才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的需求,学校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新模式,依托航天设计开展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研究,推动知识结构由“设计服务”向“设计引领”转变。

立足学校设计学A类学科优势,结合工业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影视动画等多专业背景,与航天科研院所、重庆大学等单位开展密切合作,形成跨学科研究与设计团队;建设四川美术学院载人航天创新设计研究院等研究和育人平台。通过深度参与登月航天服、载人月球车、着陆场装备等国家重大航天装备设计任务,推动设计学科深度融入国家航天战略,通过跨学科交叉培养,进一步丰富设计学科内涵,为航天装备设计贡献川美智慧和方案。

将航天装备设计等前沿科研成果融入课程体系,开设“未来科技装备设计”等课程,举办学术讲座、设计工作坊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实践案例和创新思维训练。建立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机制、“学业评价+自我能力增值评价+职业成长评价”多维动态协同评价体系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打造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020年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艺术+科技”联合培养基地,持续探索新工科与新艺科深度融合的跨学科培养体系,于2025年联合申报“电子信息工程+实验艺术”联合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并迎来首届学子,成为全国首例“新艺科+新工科”本科培育典型案例。与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建立联合创新人才培养中心,开展系列面向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项目;与华为、长安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发实战训练项目,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以航天设计推动卓越设计人才培养

通过航天引领、价值培养、协同育人多措并举,产生了以中国登月服工业设计、中国美术奖金奖、神舟十七号及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金奖、世界机器人大赛—首届太空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等学生创作或师生共创成果,培育了一批优秀设计人才。

航天引领国家战略与设计教育深度融合以国家航天工程需求为切入点,将“国之重器”的科研使命融入教学实践。积极响应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开发布的相关设计征集活动,将实战教学融入课程设计,践行“真题真做”教育模式。在2023年载人飞行任务标识征集活动中,学校组织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先后历经多轮任务分析、修改讨论、集中审稿,完成并提交了108件标识设计方案,其中1件作品被选定为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2025年,学校学生主创设计完成的作品又被选定为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再次为传播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贡献设计力量;师生团队参与设计的多款航天产品在我国神舟系列发射和返回任务中成功应用。这些项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战能力,更将“航天精神”具象化为设计语言。通过航天项目的牵引,学校成功将国家战略需求转化为育人资源,培养出一批兼具专业技能与家国情怀的“使命驱动型”人才。

思政铸魂,价值观培养与专业教育有机统一。打破传统“技能本位”模式,通过思政浸润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创新能力”,围绕学科前沿、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中国智慧等维度立体化塑造满足新时代需求的卓越“人民设计师”,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内化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通过举行“服务航天强国建设 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教育、航天服技术论坛志愿服务、航天讲座等多项主题活动,引导全校师生关注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联合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等单位发起中国航天日城市地标建筑主题灯光秀活动,积极宣传航天文化。学生参与创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五一劳动节官方海报及中国航天日纪念文创品、中央电视台动画短片《我来自月球》等作品,引起社会热烈反响,产生系列重要成果。

协同育人产学研结合助力创新能力提升学校与国内航天领域多家机构和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形成“需求对接—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实践育人”的闭环合作机制。学校师生参与中国登月服的外观设计任务,相关成果于2024年9月28日面向世界发布,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航天英雄杨利伟、翟志刚参加发布会。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解放军报等国内权威媒体以及BBC、CNN等国际知名媒体进行了全面报道。此外,师生团队设计的“巡天”登月服系统组件设计荣获中国美术奖金奖;学校师生联合重庆大学、阿维塔汽车等单位开展载人月球车设计研究,围绕月球车整车概念、创新结构、车身造型和文化理念进行了系列设计,作品入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组织的载人月球车研制方案官方征集活动,在方案深化择优评审中获立项支持。

学校近年来在航空航天设计领域成果的取得,是我校师生主动关心国家和社会需求,积极探索设计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人民和社会需求的生动实践,展现了学校长期以来重视科研创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等领导曾先后调研、考察四川美术学院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创新设计成果。

面向未来,学校将持续秉持“设计报国”的使命担当,立足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等美术院校的办学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大思政+大设计+大创新”育人体系,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奋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切实让设计教育成为科技攻坚的“软实力”,扎根战略腹地探索设计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培育“明大德、立大志、谙文化、精艺术、通科技”的卓越设计人才。


责编:胡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