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 游于艺

学术展览

学术展览

2025造型学术周落幕

日期:2025-11-13 作者:潘珉迪、刘彦瑢 来源:造型艺术学院 浏览量:

近日,“2025造型学术周”在虎溪校区举行。本次学术周以15项系列学术活动为载体,通过展览、工作坊、论坛、研讨会、讲座等多种形式,构筑起传统与当代、技艺与观念、学术与行业交融的造型艺术多元学术生态,为造型艺术的人才培养与研究创作注入强劲动力,开启未来发展新航向。

多元活动矩阵展现艺术深度与广度

首场活动以“第15届周春芽奖学金暨第12届四川美术学院版画学生年展”拉开帷幕。本届展览不仅是对过往学术脉络的承续,更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以“传承、创新、实验”为核心的新航向,对版画人才培养的艺术生命力与未来可能性生成新的审视与促进。

紧随其后,多场文物修复类工作坊陆续开展。“纸张实验室:从认知到修复实践”工作坊聚焦纸张劣化机理分析与修复技艺,学员通过表面清洁、撕裂修复及超声波雾化加固等实操,系统掌握现代修复方法;“木质文物修复中的补配技艺”工作坊则围绕veneer修补、合成材料填充等关键技术,探讨如何在“修旧如旧”原则下融合现代材料应用。同期举办的“信号、感知与造物”工作坊打破技术壁垒,引导学生跨越绘画边界,探索电子电路作为动态创作媒介的可能,拓展艺术表达的材料语言。

技术革新与艺术创作跨界融合

在“印刷与传播:技术革新与文明传承”论坛中,与会学者们围绕“版画经验的当代性社会转化”展开深入讨论,聚焦印刷媒介在跨学科创作、文化传播及社会参与中的多维潜能,通过历史纵深、技艺为本与人文反思的多维碰撞,以期促进“印刷作为媒介”在数字时代的逻辑演进与实践转型。

“未来之境:科技+艺术”研讨会邀请到孙振华、谭炜等学者,就技术哲学与数字艺术的前沿议题展开交流。谭炜指出,科技艺术应兼顾创新与人文关怀;与会师生从跨学科视角出发,共同探讨技术想象与日常情景的融合路径。此外,“AIGC时代,我们如何与数据交互?”专题活动聚焦当下前沿技术,深入探讨数据赋能艺术创作的新路径与新可能,让学术周的探索视野从传统延伸至未来。

聚焦行业生态与艺术教育发展

本次学术周还着眼于艺术行业生态与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旨在为造型艺术人才导航赋能。“高等艺术教育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行业发展研讨会”汇聚艺术界多方代表,围绕学科升级背景下“教育-实践-市场”协同路径展开研讨,明确人才培养需锚定行业需求。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上下文”讲座中,吕澎系统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解析“85新潮”等关键节点,探讨艺术史书写与市场语境的互动关系。

故宫古书画临摹的文物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讲座阐释了“传移模写”技艺与信息性保护结合的方法,强调临摹对遗产传承的核心价值,专家通过“紫檀嵌粉彩瓷片椅”等故宫木器文物修复研究与案例,分享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修复经验。“说纸:千年文明载体的兴衰”讲座从纸张演变切入,结合古籍修复实例,凸显其在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全球艺术行业生态与职业路径导向”工作坊邀请行业精英分享经验,以前瞻视角探讨科技与艺术融合背景下艺术行业的未来形态与职业可能,为学子规划艺术生涯提供启发,也为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重要参照。

本次学术周初步构建起来“造型+传播”“造型+科技”“造型+修复”“造型+行业”四大协同平台,致力于打造兼具学术深度、创新活力与社会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持续推动造型艺术领域的多元对话与生态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