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1-20
作者:
来源:设计学院
浏览量:


伦敦国际大学生时装周(GRADUATE FASHION WEEK)是世界上最大的本科毕业生的时装展,作为世界顶尖时装专业及高校服装设计发布周,也是检验服装设计教育成果的国际平台,该活动自1991年创办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31届,有超过95所最具影响力和创新性的英国本土及国际院校参展。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让我们集中领略到来自26个不同时尚领域的最前沿的人才培养成果。时装周每年六月举行,吸引数来自全球的嘉宾,开展了包括时装秀、大学展览、讲座、大师班和来自时尚与零售业知名人物的工作坊。它代表了创意设计人才的未来,每年展示了3500多名最优秀的时尚毕业生的时尚成果。
自2016年作为首次受邀的中国大陆服装专业院系,川美服装优秀作品已连续七年入选伦敦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向全球媒体、买手、公司等多方位展示我校的时尚设计人才培养成果,对于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今年,服装系10名学生的毕业作品参选2022伦敦国际大学生时装周,敬文萱和蔡红丽作品入选优秀作品集并在官网发布,敬文萱和费琛钰作品入选时装周国际秀,代表四川美术学院参加10月16号在印度孟买举办的2022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国际秀发布。

参展作品欣赏
敬文萱—《白化日记》




作品阐述
早在1968年,英国的加勒特·哈丁教授便提出了“公地悲剧”的理论模型:在公共草地上,每一个牧羊者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而不顾及草地的承受能力而增加羊群数量,最后使得草场急剧恶化,最终酿成悲剧。现如今,真实的公地悲剧正在上演:自上个世纪开始,“全球变暖”已成为人类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从陆地到海洋都深受其影响。人类虽生活于陆地,但与海洋相互依存,仍互为休戚与共、相互作用的共同体。珊瑚在温室效应的影响下正在迅速的白化、失活、甚至死亡。曾有导演通过数月的真实记录揭示了全球珊瑚正在大面积白化的现状:当镜头从海洋上方俯视而下,可以看到成片的白化珊瑚正在一步步接近衰亡——本次设计灵感便来源于海洋中的珊瑚白化现象,旨在将海洋的美丽和珊瑚白化的悲剧转化为服装语言,从而去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到全球变暖下正在遭受危机的生物。
My inspiration started with the ecological problem of coral bleaching.Coral bleach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marine problems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I hope I can express my views on this phenomenon through my costumes. With global warming, corals become stiff until they die, what would it be like if the story of corals was reflected in a costume? So I started to design this work.
灵感来源
在原始文明中,人类将服装用作遮身避体的工具、保护身体的用品、又或部落文明的标志。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服装已经有了许多新的含义:服装不但可以用于表达个性、用于服务特定人群,还可以作为传播媒介。作品灵感来源于对珊瑚白化生态问题的反映。从珊瑚原本柔软、美丽的模样与白化后僵硬、尖锐的状态中共情,通过对当下环境的关切,转化为可视化语言反映于光、电和面料的结合上,服装开始作为“故事”、作为“媒介”,通过宣传与叙述的功能、通过服装与人体的结合、通过细节的处理、通过套系之间的联系来表达理念与主题。

费琛钰—《CYBER3.0-Beetle》

作品阐述
此系列作品以甲虫为灵感,我通过饲养甲虫来观察它们的造型和行为,最终选择了几种有“Cyber”感花纹的甲虫,提取其造型、纹样和色彩元素进行转化设计,材料上运用TPU染色和绢布上漆工艺表现甲虫硬壳上变幻的色彩和金属般坚硬具光泽的质感,希望通过此设计让大家关注自然界中这类奇妙且有趣的生物。



蔡红丽—《破壁》







作品阐述
《破壁》这系列服装旨在探索服装结构与人体的关系。基于大三关于传统手工艺的课程基础,在毕业设计的创作中,我依然选择了延续之前草编的设计方向,思考该如何将面料与编织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从编织方式和纹理出发,尝试结合新的角度,例如花瓣重叠包裹的花苞、墙皮裂痕所产生的纹理,掌心纵横交错的手纹以及显微镜下细胞的排列组合的方式等等。在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中寻找它们与编织的联系,最终我决定将细胞与编织结合。
在服装编织材料及面料选择上,选择用鱼线和真丝绡来表现细胞的通透感;在造型上用铁丝来塑造固定特殊的服装形态;在空间上,不论是编织还是服装形态的制作,都是一个由线到面,由二维转化为三维的过程。除去人体,服装本身也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可以如雕塑一般展览在任何一处,拥有其自身的空间和磁场,是我们随处可见却容易被忽略的艺术。
My inspiration comes from traditional straw braids and cells. I make my creation by extracting the braids' weaving mode and the structure and form of cell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the main research direction is to explore the space and interspersed relationship between clothing and human body with the silhouette and modeling structure.
灵感来源
来源于传统草编与细胞,通过提取草编的编织方式与细胞的结构形态来进行创作。借助细胞的不同形态在服装廓形与造型结构上进行创新,以此来探索服装与人体之间的空间及穿插关系。
所谓“破壁”,不仅仅指的是细胞壁的壁,也是指空间的壁以及我们对传统服装材料的观念的壁,同时对于习惯墨守成规,善于制作传统服装形式的我来说,这次的尝试也是对自我的一个突破。

川美服装伦敦大学生时装周历年精彩回顾
2016-李运航-《魁魃》

2017-何羽雪-《年韵》

2018-罗尤红-《街头物语》

2019-田甜幸梓-《侗影重光》


2020-邓鑫-《未来安检行为》

2020-谢紫梦-《Worshipof light and shadow》

2020-杨涵麟-《NEON》

2021-匡韵如-《BRAIN IN A VAT缸中之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