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10-28
作者:
来源:
浏览量:
编者按:
202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以“艺术乡建赋予乡村新活力(艺坛走笔)”为题,发表了四川美术学院焦兴涛院长的署名文章。同期又报道了中国农业大学与四川美术学院举办“美育中国·曲周行”实践工作营,探索“农科+艺术”协同振兴模式。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历经10余年的探索,四川美术学院逐步构建起“艺术—教育—产业—治理”四维融合的乡建体系。该体系以艺术为媒介、以教育为根基、以产业为动力、以治理为目标,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使零散的艺术项目转变为艺术乡建的长效机制。面向未来,四川美术学院将持续推动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融入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为文艺赋美乡村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今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标志着艺术乡建从民间探索正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美术学院注重发挥艺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作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将教育教学和创作实践植根中国大地,持续以美学、美术、美育为乡村塑形、赋能、铸魂。由焦兴涛院长2012年发起并持续十三年的贵州“羊磴艺术合作社”项目,开启了国内艺术院校最早投身艺术与乡村实践和研究的范例。此后,2018年学校成立了“艺术与乡村研究院”以及“文化赋能乡村智库”,推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20条举措”,以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创新,推动实施了面向西部并逐步扩展到全国的600余项乡村建设实践与研究项目,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落,建成了一批乡村艺术实践、劳育美育、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了一批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乡建之路,不仅重塑了乡村面貌,更系统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赋能体系,为全球乡村治理贡献了东方智慧。
——初心与使命:艺术何以赋能乡村
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乡建之路,始于2012年。2012年冬,四川美术学院焦兴涛带领六位研究生走进贵州黔北的羊磴镇,与当地木匠、农民、修车工共同发起“羊磴艺术合作社”。这不只是一场艺术实践,更是一场关于艺术本质与价值的社会探索。川美以“艺术协商”为核心理念,摒弃以往艺术家居高临下的姿态,选择与村民并肩而坐,在对话中寻找艺术的生长点。从一开始,我们就清醒地认识到:艺术不应是高高在上的审美对象,而应融入日常、激活社群、重塑认同,成为一种社会方法。
在羊磴的田野实践中,艺术的力量在平凡生活中绽放出耀眼光芒。七十五岁的程必兰奶奶劳作一生,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执笔作画。在艺术家的陪伴和鼓励下,她将记忆中的老屋、田野和生活点滴绘于纸上。从羞怯执笔,到举办个人画展,再以十米长卷记录进京见闻。艺术为她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大门,也让她的平凡人生转换成了动人的艺术叙事。另一位村民黎永珍原本是合作社的后勤能手,在长期的艺术熏陶下内在创作天赋被唤醒,开始用木头雕刻日常所见的鸟兽虫鱼。她的作品稚拙生动、充满想象力,不仅广受喜爱,去年销售额更突破了一万元——艺术真正成为了点亮她生计的力量。
这些普通村民的转变深刻揭示了艺术赋能乡村的本质:艺术让平凡的生活成为创作源泉,让本土经验获得美学表达,更让普通村民成为文化的主体。这正是“艺术协商”理念的精髓所在——艺术不是居高临下的外来“馈赠”,而是于无声处激发出的内生“觉醒”;不是技法的单向传授,而是生命的平等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不再是唯一的创作者,而更像是激发村民创作潜能的“催化剂”;村民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文化生产、共建乡村美学的主人。
羊磴的实践告诉我们,艺术赋能乡村的关键在于建立平等、尊重、共生的创作关系。这种关系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消解了创作者与观赏者的对立,让艺术真正回归人民,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同时,这一艺术协作的过程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村民在创作中获得了学习成长的机会,高校师生则在田野中反思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为乡村美育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羊磴艺术合作社)
——实践与体系:从“点状介入”到“系统建构”
羊磴的成功实践开启了川美艺术乡建的初心之路。随后,四川美术学院于2018年率先在全国艺术院校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2019年起选派专家教授赴重庆酉阳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25年与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共建“艺农科技小院”,开启艺术与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新里程......依托600余项乡村公共艺术、社会美育、乡村设计项目,四川美术学院逐步构建出“艺术—教育—产业—治理”四维融合的乡建体系。该体系以艺术为媒介、以教育为根基、以产业为动力、以治理为目标,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使零散的艺术项目转变为艺术乡建的长效机制。
从乡土“破题”,建构艺术乡建理论沃土。以艺术孕育和激发社会创新,构建乡村艺术链,建设“艺术创新社会实验室”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出版《中国艺术乡建》丛书,推动理论建设。持续十三年的“羊磴艺术合作社”作为中国艺术乡建的代表性项目而广受关注。主办“社区更新与公共艺术”国际论坛。在中国乡村建设发源地北碚,以“节庆驱动+数字赋能”双轮驱动,改建上万平米粮仓,设立集创作、展示、教育于一体的艺术空间“柳荫艺库”,“柳荫计划”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案例。在民族自治区酉阳,落户(酉阳)艺术与乡村研究院。在世界遗产地大足,共建大足学研究院。在安徽、四川、贵州、河北、福建等地建设十余个村社艺术基地,以社会为现场,以实践促研究。
(重庆北碚“柳荫艺库”乡村美育博物馆)
以艺术为“媒”,赋能乡村产业健康发展。探索“艺术引领+设计介入+文化驱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以具有示范性开创性的艺术实践,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各个环节。重庆璧山莲花穴院落艺术活化项目以“艺术引领+全链条参与+全领域进入”的模式获得来自政府、村民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获新华社专题报道,并入选乡村旅游国家级名单。开展以“创新设计+绿色乡村”为主线,以腹地智慧驱动乡村产业健康发展。酉阳艺术乡村旅游获评2020年度旅游扶贫典型案例。在巫溪县天元乡,团队8年4次跨越600公里,形成艺术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从“一家村”到“万家村”,农产品设计项目助力村集体年收益500余万元。四川遂宁“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项目开园十个月实现综合旅游收入7100余万元。在“中国陶都”荣昌,用设计重新激活荣昌生产“泡菜坛”的传统手工艺,“泡菜坛”的售价从几十元提升到几百元不等,产品增值达到10倍以上。
(“璧山将军村莲花穴院落艺术活化”乡村艺术集)
(重庆市巫溪县天元乡万春村腊货设计)
美育浸润乡土,绘就美丽乡村“同心圆”。通过把高校、艺术院团、艺术协会等各类艺术资源引入乡村,与当地政府、村民共建乡土艺术展览中心、驻留基地、乡村艺术研学基地、乡愁博物馆、传统手工工作室等方式,将当地文化资源转化形成新的文化符号。2019年起,四川美术学院持续发起并举办以“百年百校百村”“百校百村百艺”等为主题的乡村美育行动,参与高校超过500所。打造石柱中益乡华西村农家院坝、四川夹江马村手工造纸村史馆、北碚柳荫乡村美育博物馆、南川鸣玉镇稻香渔歌示范长廊、酉阳花田村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等,以美育承载美好生活,以美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依托写生周、社会实践等载体,打造艺术写生创作基地,开展乡村美育课程,不仅“送优质美育资源下乡”,更是实现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双融互促”。川美师生还用画笔描绘美丽乡村图景,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美术馆、巫溪、酉阳等举办乡村振兴主题创作展。酉阳驻村干部孔宇两年为村民画像七十余幅,以“一幅画”走进村民内心,画出村民新生活。
(四川夹江马村手工造纸村史馆)
(重庆市南川区鸣玉镇向家沟“稻香渔歌”乡村振兴示范长廊)
赋能乡村治理,以艺术“编织”乡村新图景。举办“酉阳乡村艺术季”,探索生态治理与艺术创作的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利用喀斯特独特地貌创作22组大地艺术作品,将石漠化治理区改造为生态艺术公园,实现了“生态艺术化、艺术生态化”的美育融合,荣获文化和旅游部“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脱贫典型案例”,彰显艺术在生态修复与产业振兴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在重庆石柱、酉阳、黔江、大足、长寿等地,实施传统村落、院落、民居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探索推进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承担“美丽中国行——西部乡村创新营建人才培养计划”和教育部、文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培训项目竹编艺术培训、陶艺培训、漆艺研修、传统雕刻技艺培训等数十余期,共计培训乡村设计创意人才近千名;开展“古法生态艺术试验田”“厕所革命”“何家岩道路生态修复”等,浸润式促进村社治理。
(重庆酉阳叠石花谷乡村艺术季)
(重庆市酉阳县花田乡中心村“人民美术讲习所”之酉阳民艺)
融合科技创新,探索“艺术+科技”协同振兴新模式。除传统模式外,2025年,四川美术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开展深度合作,共建“艺农科技小院”,开启艺术与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新里程。这一合作将艺术创意与农业科技深度融合,探索“艺术+科技”双轮驱动的新模式,为文艺赋美乡村提供了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2025年科技小院活动)
精心选拔驻村干部,持续贡献川美力量。近年来,向巫溪、大足、石柱、黔江、酉阳等地接续派出驻村干部10余名,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有机衔接,他们充分发挥艺术专业优势,为乡村建设贡献了源源不断的川美智慧和力量。柳荫的文化空间吸引游客、凝聚社区,酉阳的生态艺术园重塑乡野风貌、带动产业升级,持续发力的驻村干部贡献川美智慧。这些从“点”到“面”的探索表明,艺术介入乡村不只是带来一时的文化热闹,更为乡村振兴在文化、生态、经济等方面注入了持久动力。
——路径与机制:艺术乡建的“川美方法论”
川美多年的探索实践探索总结出三条可复制、可持续的艺术乡建路径。它们不仅是操作方法,更是一套融合情感、技术与制度的“关系治理”体系。这套方法论既回应了艺术介入乡村的核心难题,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是以“陪伴式在地”建立信任关系,实现从“介入”到“融入”的转变。艺术乡建中最难的并非创意或技术本身,而是如何打破艺术家与村民之间的心理围墙,建立真正的情感连接与信任。在羊磴,团队坚持“艺术协商”理念,并不把现成作品简单地摆放在乡村,而是选择与村民一起讨论、共同创作。10多年来,师生们与村民同吃同住,一起参与乡村事务,让艺术逐渐内化于村民生活和乡村建设,那些在院坝、街道、老屋、饭馆、农贸市场等地悄然绽放的协商创作成果,如今已成为羊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柳荫,团队恢复了“走人家”这一当地传统,围绕家庭礼仪和日常生活,与村民开展协商式创作,让村民成为“生活艺术家”。这种长期、深度的在地陪伴使艺术不再是“他者的礼物”,而成为村民“自我的表达”。它重塑的不仅是村庄的人居环境,更重构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编织起一个充满温度的情感共同体。
二是以“节庆+数字”双轮驱动实现持续运营,推动从“活动”到“生态”的升级。现实中,艺术乡建还会遭遇“人走茶凉”的困境,艺术家一旦离开,艺术赋能乡村的活力也随之减弱。如何以艺术激发乡村可持续发展动力,成为艺术乡建的重中之重。团队以仪式性节庆为乡村持续注入能量,以数字基建拓展乡村的连接半径。比如,在羊磴,创办“土而奇”艺术乡场这样一年一度的本土艺术节;在酉阳,打造乡村艺术季,把艺术创作植入农事节律,令其成为村民年年期盼的新民俗;在柳荫镇,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拓展乡村视野:用VR(虚拟现实)重现水渠历史,引导孩子们开展AI(人工智能)创作,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让地方知识传播出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动艺术乡建从项目化运作走向持续化生长。
三是以“创意社群”推动多元共治,实现从“多建”到“多治”的跃升。艺术乡建绝非艺术家的独角戏,而是多元主体共构的社会编织过程。构建“高校—政府—村民—艺术家—企业”五方协同的创意社群。在酉阳,推动成立“人民美术共创社”,采用“驻村第一书记+高校教授+村民代表”的组织模式等,使艺术乡建超越物质层面的建设,走向社会层面的治理,实现了“艺术赋能”与“有效治理”的良性循环。
——未来与愿景:艺术赋美乡村的中国方案
今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标志着艺术乡建从民间探索正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该文件首次将“美”确立为乡村发展的核心要素,推动文化工作从“送文化下乡”的单向输入迈向“驻村共建”的深度融合,通过“艺术+”激活文旅产业、重塑乡村风貌,实现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的功能拓展,真正让“美”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蔡元培先生曾言:“盖以美为普遍性,绝无人我差别之见参与其中......隔千里兮共明月,我与人均不得而私之。”“明月”是审美的对象,而“共”是审美的结果——素不相识的个体,因共赏一轮明月而情感相通、价值相融。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同”与“一”始终相连,“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拧成一股绳”的理念,正是“共”的精神体现,也是美的社会功能所在。艺术以其普遍性与感染力,跨越地域与群体的差异,构建情感认同与文化共识,实现“以文化人、以艺促治”的深层目标。
从美术经典《收租院》《父亲》到羊磴艺术合作社的协商实践,再到柳荫计划、酉阳艺术季等辐射西部的项目,四川美术学院始终坚守“文艺为民”的初心,走在人民需要的第一线。如今,越来越多艺术高校的师生主动深入乡土,把课堂延伸到田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们见证的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生动现场,更是乡村文化生命的复苏,以及基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与升华。
面向未来,我们将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毅力,推动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全面融入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进程,系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乡村美育体系。这既是川美作为艺术高校的使命担当,也是我们向世界贡献的东方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