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11-02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
浏览量:
状态良好,“飞天”在即。随着神舟二十一号船箭组合体被转运至发射区,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即将拉开序幕。
10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官方平台——“中国载人航天”公众号刊文揭秘了本次载人飞行任务标识的设计过程。该标识的设计者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4级设计学研究生董恬、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顾欣受到广泛关注,并受邀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发射。就此,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设计者董恬、顾欣(右)。受访者供图
多次打磨,强化庄重感与稳定性
“在构思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的初始阶段,我们对多种航天元素进行了筛选,最终将航天员头盔确定为创意起点——它既是航天员最具辨识度的符号之一,也是连接人、任务、宇宙三者之间的桥梁。”董恬说。
在创意发散阶段,他们团队绘制了众多设计草图。早期设计草稿重点强调头盔的立体感与结构性,因此头盔的造型带有一定倾角,运用线条表现结构细节,丰富视觉层次。
经过多轮尝试后,为强化标识的庄重感与稳定性,团队将头盔调整为对称的造型,建立起清晰的视觉轴线,沿中轴自上而下依次排列任务年份“2025”、飞船与空间站对接组合体、地球轮廓及任务编号,形成严谨的信息层级。此外,还将环绕头盔的天文仪双圆环位置进行了校准,使其交汇点置于祖国大地之上,这让标识在形式严谨之外,更承载了文化认同与使命初心的双重内涵。
在后续修改中,团队还对整体色彩进行了系统优化。通过提升色彩的饱和度与对比度,增强标识在不同媒介环境下的视觉辨识度与传播效力。
设计理念,传递探索永不止步的理念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整体以航天员头盔元素作为设计主体,传递出中国航天事业事在人为,探索永不止步的理念。”顾欣称。
该标识设计的主要元素由航天员头盔、天文仪双圆环、地球、神舟飞船以及中国空间站组成,整体采用轴对称构图,将焦点汇聚于视觉中线,自上而下串联各核心元素,层级分明,信息传递清晰直观,观看视线流畅自然。
在细节处理上,标识的头盔为球形设计,在顶部镌刻“2025”,彰显任务年份。面窗上半部分,神舟二十一号与空间站于星光中成功对接,组合体下方映照祖国大地,寓意家国情怀。环绕头盔的两圆环,既似古代天文仪,又象征宇宙星体,传递中国人探索宇宙的永恒追求。标识简洁而富有深意,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展现中国航天人的勇气与决心,以及对宇宙无限奥秘的永恒探索精神。

▲修改讨论标识设计方案。受访者供图
在色彩设计上,外圈采用红色与黄色,源于中国国旗颜色,既展现国家荣誉与航天使命的庄重感,也传递出民族责任与热忱。内圈运用深蓝色,表现浩瀚无垠的宇宙,寓意探索的广度与深度。面窗上半部分,主体白色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精准对接,直观呈现任务场景;面窗下半部分,头盔映照出蓝白色地球轮廓,同时搭配黄色任务序号,既强化标识的科技感,又与黄色外环及天文仪双环形成色彩呼应,增强设计协调感。整体色彩布局凝练了科技与传承,彰显了中国航天逐梦寰宇的探索精神与家国情怀。
字体选用上,所选字体兼具时代感与简洁性,与标识整体视觉风格相统一。
努力出作品,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
“在此次载人飞行任务标识设计中,对我而言,并非一次简单的视觉创作,而是将家国情怀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设计实践。这个过程让我明白,优秀的标识不仅是一个设计符号,更是思想与文化、科技碰撞的结晶。”董恬称,希望这个标识能成为一种纽带,传递出中国航天事业背后所有航天人的坚守信念,并且让它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祖国的航天事业中,将中国智慧写入浩瀚星河。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受访者供图
顾欣表示,他们设计的标识有幸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采用,是四川美术学院继为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设计标识之后,又一次通过设计作品参与国家载人航天发射的光荣任务之中,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川美一直以来通过艺术创作服务国家建设的褒奖。作为一名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此次经历将继续鼓励他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力争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民设计师”。他和他的学生们也将继续践行川美“出人才、出作品”的初心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为己任,创作出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