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10-30
作者:
来源:新重庆
浏览量:
连日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展览正在如火如荼举行,其中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展出作品510余件;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在重庆美术馆举行,展出作品320余件,以丹青之韵、金石之趣,抒写时代风云、记录时代典型、弘扬时代精神,共同展现新时代中国美术事业的大格局、大气象。
以此为契机,10月28日,“高等艺术教育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行业发展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举行。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出版、展览策划、画廊运营、艺术电商、媒体传播等多个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艺术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共同探讨了高等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与会嘉宾参观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受访者供图
协同创新
共筑产学研融合的“生态闭环”
“新版学科目录将‘美术与书法’列为独立专业学位类别,标志着高等艺术教育正从技艺传承的单向度模式,转向‘学术、创作与行业协同共生’的生态系统建构。”研讨会上,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王朝刚分享称。
他表示,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策源地之一,川美在85年办学历程中始终践行着“破界”与“融合”的双重使命,始终坚持创作与时代同频共振,创作出了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经典的雕塑作品《收租院》、被誉为新时期艺术里程碑的油画作品《父亲》,以及创作出了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一系列当代绘画作品。2000年以来,川美推动学科多元化、纵深化发展,在艺术各领域不断涌现出了众多代表性人才,以创作回应着时代命题。
当下,艺术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全球化市场重塑价值标准,数字技术颠覆创作形态,文化消费催生新型业态,高等艺术教育必须建立与行业前沿的动态对话机制。
“艺术学科的发展不能孤立于时代,必须将行业的‘活水’引入教育的‘源头’。”他说,美术馆运营的全球化经验、艺术市场的数据化洞察、双年展策划的文化立场、新媒体传播的生态变革等,正是打破传统教育“围城效应”的关键密钥。
他表示,以美术与书法为纽带,构筑起连通艺术创作、学术研究、行业实践、文化传播的立交桥,让画廊的经营策略、双年展的策展逻辑、艺术媒体的传播法则转化为学科建设的参数数据,共筑产学研融合的“生态闭环”,是艺术教育的“前沿指南针”,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能推动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建设迈向新高度,让高等艺术教育真正成为衔接传统文脉与未来图景的桥梁。
搭建平台
服务行业需求与人才成长
“学生从校园的环境里,走进商业的环境里,是一次头脑的转换。”研讨会上,上海ART021艺术博览会创始人包一峰以“艺术博览会给艺术生带来的冲击”为题分享了观点。
他表示,对于致力于投身艺术博览会的艺术生来说,首先可能要放弃自己当艺术家的理想,其次要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最后还要有团队合作精神、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等。
研讨会上,上海浦东美术馆副馆长盛丹丹以“‘大美育’视野下:美术馆作为公共艺术教育枢纽的功能定位——基于浦东美术馆的实践探索”为题,分享了美术馆的美育实践;小红书大湾区电商运营中心负责人钟震以“小红书产教融合,赋能美术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汇报”为题,分享了网络平台推动产教融合的经验。
韩国昌原雕塑双年展项目经理Son Ji-young以“雕塑之城昌原:韩国唯一的昌原雕塑双年展”为题,分享了双年展对当代艺术的作用与影响;佳士得亚太区副主席暨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部主席张丁元以“构建学术与市场的对话桥梁:西方艺术市场与学术研究融合的模式,对亚洲艺术生态的启示”为题,分享了艺术生态构建的“西为中用”等。
此外,里森画廊大中华区代表董道兹、深圳当代艺术馆和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辑徐可、北京开拍国际联合创始人江明洋等专家学者、行业翘楚也分享了自己的前沿观点和实践经验。

▲研讨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这些涵盖艺术出版、展览策划、画廊运营、艺术电商、媒体传播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带来的多元视角与前沿思考,不仅为高等艺术教育与行业实践搭建了高效对话平台,更为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术资源整合及行业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较好地助力了艺术教育更好地服务于行业需求与人才成长。
融入诗意生活
做多元生态的共建者
论坛上,主办方还发布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行业发展调研报告》。
该报告指出,高等艺术学院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除了传统技艺与本体语言的娴熟运用外,还需要通过课题化课程与行业实践,将艺术教育与文化艺术产业紧密衔接。课程体系中应系统纳入艺术市场分析、文化艺术IP孵化与运营等实践性模块。通过教学与实践的双重推进,学生在掌握艺术本体语言的同时,才能逐步形成契合产业需求的职业竞争力,实现从“学术素养”到“职业能力”的平衡与转化。
回顾中国当代艺术40余年发展,职业化路径始终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中演进,对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而言,需要重建一套“扎根本土且对话全球”的职业化坐标,即如何在私人收藏与公共展示双轨中定位师生职业成长、在画廊机制与双年展体系中确立专业评价参照。
该报告认为,艺术职业化的本质,是为创造力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当“画廊合作——双年展参与”转化为可触摸的职业路标;当教学与产业、创作与市场、本土与全球形成良性共振,高等艺术学院培育的将不仅是“有技艺、懂行业、能对话”的职业艺术家,更是兼顾个体精神与社会审美进步、融入诗意生活与公共文化载体的新艺术生态。这正是川美作为高等艺术学院对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回应:不做既定体系的追随者,而是多元生态的共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