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 游于艺

媒体视界

媒体视界

重庆日报:汉代画像及碑刻艺术藏有哪些秘密?重庆这场研讨会给出答案

日期:2025-10-21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 浏览量:

汉代画像是中国艺术史上最具原创性的视觉创造之一,是融雕刻、绘画、建筑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那么,如何推动汉代画像及碑刻艺术的研究、保护与活化利用?近日,“石上丹青——石刻与碑拓”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八届年会在四川美术学院举行,来自全国高校与文博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汉代画像及碑刻艺术研究进行了深入研讨。

▲研讨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汉代画像,本质上是以石为媒、以刀为笔的立体艺术实践。”研讨会上,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教授分享道,现代汉画研究亟须建立“跨学科立体范式”,既要延续金石学的文献考据传统,厘清图像的历史语境;更要引入艺术史和艺术创作的“材料-技术-空间”分析方法,还原汉代工匠的创作过程——比如通过石材硬度检测,解读“以线入形”的技术必然性。同时,还需要通过墓葬空间复原,理解汉画的“视觉叙事逻辑”;通过跨文化比对,探寻丝绸之路背景下汉画与欧亚大陆范围内的艺术对话与痕迹,才能超越“图像识读”的表层研究,触及汉画艺术的本质。

▲研讨会上,焦兴涛致辞。受访者供图

北京大学图像学实验室首席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朱青生教授结合北京大学图像学实验室30余年的核心成果《汉画总录》分享称,系统解决文化遗产数据化问题,需要建立技术层(微痕扫描)、标识层(分区分类分层标识)、图像研究理论层(形相学)、本体论层等四个层级的体系,方能与世界共同构建应对未来挑战的理论体系,为全球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汉画学会名誉副会长杨爱国研究馆员认为,汉代的孔子图像有两个系统,文献记载也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官方的,一个是民间的,但在尊孔这一观念上,似乎是殊途同归的。

在他看来,民间系统孔子图像的图谱来自何方,目前还缺少明确的证据证明,是朝廷图谱的“下渗”,还是地方儒生的发明,还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官方系统的孔子形象一直传承下来,而民间系统的孔子图像虽然在汉代较为流行,魏晋以后则绝迹了,这与汉末丧葬礼俗的变迁不无关系。”他说。

四川大学霍巍教授表示,汉代画像的研究,在古典考古学时期便已经有了一些较为重要的学术成果,古代学者穷尽传世文献,对画像的排布、内容、制度、思想内涵等问题均有深入研究。近现代以来,对于汉代画像的题材,以及画像背后思想性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入。考古学、美术史、宗教学等多学科为汉代画像研究提供了诸多新方法。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受访者供图

研讨会上,来自四川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山东博物馆等高校、机构的众多专家学者,还分别从文化遗产数据化,汉画研究的题材、融通,以及汉代画像系统所体现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提出了众多新见。

“本次研讨会从图像系统、创作机制、跨文化关联、技术方法创新四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汉代画像与石刻碑拓,既有丰富研究成果,也呈现了未来探索和发展的方向,为当代艺术创作‘扎根传统、面向未来’提供了思想资源。”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秦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