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 游于艺

媒体视界

媒体视界

重庆日报:未来感满满!这场跨界艺术展邀你共赏“科技+艺术”之美

日期:2025-10-12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 浏览量:

当艺术遇上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0月9日,“未来之境:科技+艺术|第五届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美术学院教学科研共创作品联展——遥感:技术想象与日常情境”在成都市美术馆举行,展出18位导师带领52名学子创作的20余件作品,为观众呈现了“艺术+科技”的无限魅力。

▲展览现场。受访者供图

本次展览由四川美术学院、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和成都市美术馆共同推出,这也是四川美术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自2020年共建“科技+艺术”“艺术+科技”联合培养基地以来,第五次共同举办跨界科技艺术联展。

走进展厅,展览作品以“交互体验+情境反思”为核心,涵盖了机械装置、数据可视化等多个形态,通过红外传感、电机控制等技术与自然意象、日常情境的深度融合,诠释了“技术洞察、解构日常”的策展理念。

与一般的艺术展不同,“跨界”和“科技感”是本次展览的特色。如,作品《候雨》以感应装置驱动水滴,观众观展的动线就会被晕染成水墨潮痕,履带循环传送将瞬间定格为永恒,隐喻城市对生态山水的守望。

▲“科技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受访者供图

作品《壳》用钢与尼龙构建机械海浪,通过无生命装置对自然形态的模拟,追问人类制品与生态的共生边界。作品《向阳而生》以光为媒介,将“生命力量”转化为观众可参与的光影互动。

作品《络》以金属框架与塑料软管搭建出蜘蛛织网般的立体网状结构、虫穴般的交错通道,还原自然“络”的物理形态;同时作品中还以心率监测仪为桥梁,将人体抽象的心率信号转化为塑料软管内可见的水流脉动,让人体“生命脉络”的节律与自然“网络”的形态相互呼应。

“本次展览是两校六年来联合深耕学术的重要沉淀,更直接助推了两校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的落地实施。”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表示,科技能为人类带来福祉,却也伴随着不确定性。艺术与科技双向融通,能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真切的具身感受,让世界呈现出充满想象力的图景。这恰如本次展览的题目“遥感”——它象征着人们既能借助技术触摸远方、触碰未来,也能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刻地感知当下。“如何平衡科技与人文、让两者协同赋能生活”,是科学与艺术需要共同探讨的核心话题,科学与艺术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这种协同共生,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选择、人类社会发展的选择,更是两校在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创新进程中的重要选择。

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曹萍表示,电子科技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在6年合作过程中已累计培育了百余件大型新媒体作品,这正是国家战略引领下的跨界育人的生动实践。

据介绍,四川美术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科技+艺术”“艺术+科技”联合培养基地以来,持续探索新工科与新艺科深度融合的跨学科培养体系,重点培育学生分析复杂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复合型创造力。依托这一探索,两校先后以“破壁”“超验植入”“无界漂移”“永动”为主题,成功举办四届科技艺术联展,通过多元技术与传统艺术形式的结合,打造了多个超感体验的跨界艺术场景。

基于6年持续的教学科研实践,两校合作走向深度共建,探索科学艺术融合的跨学科培养体系。今年,两校联合申报的“电子信息工程+实验艺术”联合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正式获批并迎来首届学子,成为全国首例“新艺科+新工科”本科人才培育典型案例。

“用技术为笔、想象为墨,让遥感不再是实验室里的专业术语,而是能触摸、能感知、能联结日常的艺术语言。这场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温柔的启蒙,等待着我们在未来继续探索人与世界对话的无限可能。”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四川美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唐勇说。

本次展览的展期将持续至10月20日,感兴趣的观众可通过成都市美术馆官网预约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