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11-11
作者:骆玉平
来源:设计学院
浏览量:
11月8日至9日,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指导、高校“非遗(文创)帮扶联盟”主办、四川美术学院与湖南大学共同承办的2025年高校“非遗(文创)帮扶联盟”工作会议在四川美术学院举行。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二级巡视员于洋,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段胜峰,高校“非遗(文创)帮扶联盟”秘书长、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季铁出席开幕式。来自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

本届年会秉持“创新引领、协同帮扶”的初心,以“非遗新叙事”为主题,聚焦“乡村实践、数字技术、物的叙事”三大维度,对非遗作为一种“活态传统”在当代语境中如何重获生命力、重构话语方式展开深层叩问。

段胜峰在致辞中回顾了联盟自2020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指出联盟已成为高校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并分享了我校设计学学科的建设成效,以及在非遗活态传承、设计赋能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季铁总结了联盟年度工作成果,提出未来将深化常态帮扶、强化创新引领、促进协同发展的工作方向。
于洋代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增强帮扶工作的主动性;二是聚焦优势资源做好文创非遗帮扶;三是讲好帮扶故事,展现教育系统良好形象。
会议设置两场专题研讨环节。上午的专题研讨中,五位专家围绕数字创新、工艺振兴、乡村再生等议题展开交流。季铁以《AI驱动的数字文化创新与智能设计》为题,探讨了AIGC技术在非遗创作中的应用;周志通在《工艺、非遗与文创之辩》中呼吁完善传承人保障机制;耿虹通过翁丁村案例阐释“艺痕”与乡村韧性的关系;段牛斗分享了中央美术学院跨学科非遗保护实践;张国云提出“共创式设计”推动非遗从材料到场景的转化。

下午的专题研讨中,12位专家学者分别就彝族漆器、农产品品牌、乡土建造、民族美育、艺术疗愈、GenAI与社区创造、大漆村落、可持续时尚、教育赋能、银铜工艺、荣昌夏布跨界、民艺乡建等主题发言,呈现了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多元路径。

年会期间,与会代表还前往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参观了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美术作品展;并于11月9日,赴荣昌区调研夏布、折扇、陶器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产业发展情况,实地考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
本届年会通过学术研讨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深化了高校在非遗保护、文创转化与乡村振兴领域的合作共识,为联盟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