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10-28
作者:袁叶
来源:实验艺术学院
浏览量:
10月25日,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的“临界:全国科技艺术与数字艺术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我校拉开帷幕。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高校与机构的近百名学者、艺术家及青年研究者汇聚一堂,围绕“科技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基本理论、谱系脉络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度对话,探讨数字化浪潮下艺术与技术的哲学命题及现实挑战。

论坛以“技术逻辑与人文精神的碰撞”为切入点。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提出“具身性图像”与“离身性图像”的核心分野,他通过AI生成的《洛神赋图》与传统绘画对比,指出基于算法的“奇幻艺术”颠覆了艺术再现传统,强调技术霸权正在重构艺术话语体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李镇梳理了全球数字艺术史的两种叙事路径——技术驱动的“分类史”与文化赋能的“年代史”,呼吁构建立足本土经验的学术框架。四川大学马睿教授提出“无界化”理论,引发全场共鸣,她认为数字艺术的散装结构与跨媒介实践已突破传统学科边界,需以“界面”为核心重塑美学范式。东南大学副教授熊海洋以现象学视角反思人机关系,主张在警惕技术异化的同时,从传统文脉中提炼东方美学的数字转译密码。

同济大学张艳副教授以“酷艺术”为案例,剖析信息时代艺术抵抗资本收编的可能性,强调算法生成的“噪声美学”应成为反思技术理性的切口。青年学者议题中,法国国立东方语言学院博士杨璞赖馨通过日本媒体艺术的本土化转译研究,揭示了非西方语境下数字文化的身份焦虑;西安美术学院博士韩杨提出的“显影性叙事”理论,试图通过大语言模型的数据裂隙,在技术黑箱中开辟批判性创作空间。
非遗数字化保护成为实践领域的热点。四川美术学院博士生李程成结合田野调查,提出“生成性保护模型”,将区块链技术与水族刺绣、植物印染等传统工艺结合,探索文化基因的数字化活态传承;硕士生刘雯静通过贵州同流村案例,构建“数字双轨制”,以数据库建设与新媒体矩阵破解乡村非遗传承的二元困境。会议同时聚焦争议性话题:关于AI艺术是否消解创作主体性,赵宪章警示“算法治理”风险,而青年艺术家李波则以“媒介分离术”创作实践,证明人机协同可催生新型艺术语言。

会议认为,数字艺术研究需打破“工具论”桎梏,在技术理性与人文感性之间建立辩证对话。这场学术盛宴不仅梳理了数字艺术的理论坐标,更展现出中国学界构建自主话语体系的探索决心,为全球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样本。
下一篇:我校首届西部动漫港学术活动周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