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用艺术讲党史 / 正文
用艺术讲党史
陈树中:乡土绘画与国家工程,小有小的味道,大有大的气势
发布时间:2021-09-22   作者:   来源:党委宣传部、网络工作部    浏览:

四川美术学院“用艺术讲党史”

艺绘百年风华 凝聚奋进力量

——庆祝建党100周年国家工程主题创作系列专访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中宣部、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主办,中国美协承办的“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集中推出了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我校有5位艺术家的6件作品通过了该工程验收,部分作品正在北京展出。这代表了四川美术学院的创作水平,彰显了川美艺术家的责任担当和时代精神,引领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学校党委宣传部对5位主创艺术家进行了专访,为大家带来作品背后的精彩创作故事。

《丹江口库区的移民搬迁及南水北调世纪工程》是陈树中创作的一幅三联油画作品。他认为,移民搬迁及南水北调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应该从多维度去再现这个历史。基于这种考虑,陈树中采用了多视角的三联形式去表现这个宏大的时空。左联画面表现的是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老百姓们把家里的东西收拾出来,运输队负责把这些家当装到卡车上,运输到移民新村。右联表现的是移民来到移民新村后,当地的老百姓欢迎外地移民的场景。中联是主联,表现的是丹江口库区南水北调最重要的枢纽点,相当于总闸门、总龙头,整个工程从这里开始,是南水北调最富有标志性的一个建筑。画面采取了温暖的色调,陈树中提到,“水的颜色是清透的、碧绿的,好像夕阳西下的那种温暖”。

形式感的魅力在这幅画中凸显了出来。这三个维度的画面中,陈树中特意把山和水连接起来,看上去宛如同一片山水,但其实每个维度并不在同一个时空。他希望建立一种亦真亦假,既有统一又有变化,既好似一个时空又是一个多方维度的表达。这样就跨越了绘画的局限性,让这种局限性成为绘画艺术中一种特殊表达的美感。

陈树中画乡土题材油画已有很多个年头了。从198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到现在已经接近40年。这40年中,陈树中一直都在创作乡土题材的绘画。从对乡土主题的熟悉程度来看,他非常了解农民的生活,善于把握住他们的喜怒哀乐。“移民搬迁及南水北调”这个题材牵涉到很多民众,也涉及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与陈树中画了30多年北方的农民生活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果把乡土的味道和乡土的气息跟国家的大工程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会出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特殊效果,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水北调这个主题。用陈树中自己的话说,“很想尝试一种小有小的味道,大有大的气势的这样一种画面,这样一种景观”。

创作这幅作品的过程中,陈树中遇到了一些难题,比如可以参考的图片资料太少,他只能参考当时的一些文字资料、文字记载和媒体报道,图片资料非常少。那么就要靠他自己发挥对乡土绘画的把握能力,用他的创作经验和对大画面的把握能力,去建立一个他心目中的、他所理解的国家工程的样子。

参考资料虽然少,但这幅作品“需要有气势、有细节,有整个画面的这种意境。”陈树中认为,去表现这种宏大的场面,从大的气势到细微的情节都要经得起考证。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对这件作品的要求就是真实,包括地域的真实、风俗的真实、历史的真实。陈树中告诉记者,整个画面尺寸接近18平方米,所以细节的刻画就十分重要。比如每个人在干什么,为什么在这,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乡亲们对故土、族人、亲戚、邻居离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还有建筑的风格、特点,民居的特征,都必须符合当地的地域特色。包括画面里出现的每一个道具和鸡鸭鹅狗等,都要符合那个地方的特征和风俗。陈树中认为,这些细节如果出现了问题,作品就会变得不真实,变得没有说服力。所以在这次创作中他特别注意细节的准确性。

谈到艺术作品与相关史实的关系时,陈树中提出:艺术家创作的画面所表达的历史既是现实的历史,又是艺术化的历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把艺术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结合起来,如何建立一种新的视觉面貌。这一点是一个画家要完成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丹江口库区的移民搬迁及南水北调世纪工程》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陈树中用自己的经验去建立对南水北调工程的理解,然后用艺术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我希望,经历过南水北调的人,甚至经历过移民搬迁的人们看了我的作品之后,会找到他们当时经历过的那些记忆和影子,在我的作品当中找到一种共鸣,对于我来说就足够了。”陈树中表示。

陈树中最后深情谈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时刻,能用自己的艺术作品,把艺术跟现实社会结合在一起,以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去表达祖国这些年来的发展变化,用艺术品这种形式把祖国的变化呈现给大家,这是自己的心愿,也为自己多年来的创作做了一个比较完美的总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