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用艺术讲党史”
艺绘百年风华 凝聚奋进力量
——庆祝建党100周年国家工程主题创作系列专访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中宣部、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主办,中国美协承办的“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集中推出了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我校有5位艺术家的6件作品通过了该工程验收,部分作品正在北京展出。这代表了四川美术学院的创作水平,彰显了川美艺术家的责任担当和时代精神,引领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学校党委宣传部对5位主创艺术家进行了专访,为大家带来作品背后的精彩创作故事。

油画《开天辟地——中共一大会议》,是庞茂琨2021年创作的一幅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整件作品长4.5米、高3米。画作以传统写实风格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时的场景,生动地再现了中共一大这一建党之初的重大历史时刻。该题材在庆祝建党百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品描绘的会场位于当时的贝勒路,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兴业路76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就在此地举行。画面中展现的15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当时参加中共一大的同志,其中两位外国人是来自共产国际的尼克尔斯基和马林。其他13位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骨干,包括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等。谈到画面中的人物,庞茂琨介绍,“会议是由张国焘主持,毛泽东同志当时是一名书记员。在后来的革命进程中,有些同志牺牲了,有些同志病逝了,其中也有脱党的,甚至有叛变的。从这些人员变化中,可以反映出整个中国革命的道路非常不容易,非常崎岖,非常艰难,战胜了很多困难才走到今天”。
由于庞茂琨此前已经承担了油画《彝家新村欢迎您》的创作任务,《开天辟地——中共一大会议》这幅作品是2020年底才突然接到的创作任务,所以时间上非常紧迫。中共一大会议有两个会址,开始是在上海,后来转移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船上。接到创作任务后,庞茂琨马不停蹄地奔赴中共一大的两个会址进行考察,在南湖还登船搜集了很多资料。回来以后,庞茂琨进行了创作设计,借来了服装,找了好几位学校的老师扮演角色,希望按照当年的真实场景来进行创作。后来,经过再三慎重考虑和听取文史专家的建议,庞茂琨从两个会址中选择了上海这个会址来进行表达,因为上海会址有更多的历史文献和回忆录可以提供准确有力的佐证。在确定了创作方向以后,庞茂琨又搜集了很多资料,开始进入创作阶段。期间不断调整视点、角度和人物关系设计安排,经过了反反复复的修改,八易其稿,才最终确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画面样式。作品名称也随着创作思路的逐渐明晰,由最初的《中共一大》、《漫漫长夜》、《点亮长夜明灯》、《启航》等众多方案中,确定为《开天辟地——中共一大会议》,他认为这个名称比较准确,也能够体现出这个历史瞬间的伟大与神圣。
大年三十那天,庞茂琨开始启动这幅作品的正式绘制工作。但在正月初二他却突发阑尾炎。庞茂琨担心做手术、住院会耽误时间,于是跟医生商量,暂时先做保守治疗。于是,他每天上午去医院输液,下午就回来画画,一直画到晚上。由于画幅巨大,时而还要站在桌上、楼梯上来画,就这样连续画了十天左右,将这幅作品基本完成。时间紧、任务重、身体病痛折磨,庞茂琨坚持下来,如期完成了中共党史开端这一伟大时刻的重大题材创作任务。
谈及创作体会,庞茂琨表示: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和文艺创作者,能够参与庆祝建党百年的国家级创作工程,深感荣幸,这也是自己学习党史、认识党史的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此次创作,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并且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雄心壮志。庞茂琨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之际,作为艺术家,要有一种责任担当,要通过艺术方式来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讲好我们党在艰苦卓绝奋斗历程中的红色故事。主题创作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可以通过生动的艺术方式让更多的青年一代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画面来传达我们党的一百年,是怎样的一个历程。
采访最后,庞茂琨欣慰地说到:“这次创作经历非常难忘,也非常宝贵,自己可以通过主题艺术创作来践行一个艺术家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是非常自豪、也是非常荣耀的事情!”